外遇的另一种声音 |
何春蕤 中央大学/性别研究室 ©性/别研究室http://sex.ncu.edu.tw/ 国际边缘 http://140.115.95.11 外遇并不是最近才有的现象。但是一九八零年代开始,台湾的外遇似乎已经普及到了一个临界点,原本在个别生命中不能为人所知的秘密情欲,逐步以集中的方式具体呈现为处处可见的宾馆,沉默但触目惊心的宣告了情欲的狂潮;同时,原本在朋友之间的口耳相传,也开始在媒体和学术甚至常识领域中凝聚成有关外遇的正式论述,透过外遇现象的社会分析、受害者自白或第三者小说、婚姻咨询专家的指导、激情但充满道德内涵的连续剧集等等形式,来理解谴责预防解决日渐凸显的外遇现象。 由于外遇被视为强烈败德之事,因此在本土论述领域中首先获得发言位置的声音,主要是那些稳站道德立场或拥有客观权威的。其中包括从经验角度对外遇所带来的痛苦困境进行细致描写(如廖辉英呈现第三者无力感的《不归路》和施寄青谋求突破的《走过婚姻》),以及运用简单的社会科学方法对外遇成因及处理方式提出教战分析(如李昂的《外遇》和简春安的《外遇的分析与处置》)。 作为一个初生的论述领域,外遇论述往往沿用现成的婚姻论述框架为本位,丈夫和妻子被视为组成一个具有正当性的完整单位,而由元配及婚姻体制的论述角度来看,任何第三者或越轨者都是对婚姻的威胁和搅扰,都需要感觉罪恶或受到谴责。外遇论述于是按着这个脚本中的互动及情绪模式,教导(女人)如何避免、防备、发现、面对、及处理外遇--也就是捍卫婚姻。 有意思的是,外遇论述的兴起唤起了对变动人际关系的不安感觉,形成了大众对外遇的焦虑,但也勾起了无限好奇,于是,在本土论述生产力偏低的情况下,各式各样的外遇论述由西方的通俗书市中直接引入翻译。 这一波翻译的外遇论述本来或许只是自由个人主义观点的宣示,但是移植至单音的本地论述氛围时,却挑战了原本由道德规范和知识权威主导的外遇论述。它们在所谓外遇受害者或外遇咨询专家的权威发话位置之外,引进第三者和出轨者的观点,创造了新的主体位置加入生产有关外遇的叙述,使得外遇不再是单音的陈述,而是三面立体的图像。可惜其中有些作品仍然把当事者的坦言嵌入前面所说的那种制式社会科学分类列举分析(如由同一位作者出品的《欲望街车:不忠实的男人》及《新婚姻报告》),不但继续复制婚姻关系的神圣地位,也继续要求女人以自制力和耐心来避免或化解身旁男人的外遇。 好在另外一些外遇论述极力抗拒这种忽略历史和文化成因的作法,它们尝试提供深刻的理论来说明外遇的历史形成和文化内涵,避免默认个人道德的价值判断。例如纯理论分析的《婚外情:无法抗拒的诱惑》一开头就对十九世纪以来西方社会的外遇面貌进行了颇为细致的描述,不但关注到性别和阶级对外遇形式的框限,也注意到现代婚姻性质倾向友爱模式的特殊发展;可惜作者在该书的其他篇章引用各种心理学分析时似乎又落入了平面的刻板分析。又例如包含许多个案坦言的《外遇:情感出轨的真实告白》,以欧洲异教文化对外遇的浪漫幻想,以及中产清教徒的严谨生活要求,来解释美国现代婚姻关系的深层矛盾以及这个矛盾在个人生命中的浮现。这些有理论架构的外遇论述脱出了责备个人的道德评论模式,以社会文化的结构传统来显示,外遇其实是整个社会在婚姻制度上的基本矛盾的展现。 在此同时,它们所包含的大量个人外遇坦言也极力抗拒过去那种将外遇同质化和类型化的倾向。像《秘密恋情:女人的外遇》和《外遇:情感出轨的真实告白》(此书请本地学者写的<序>很突兀的努力走回道德的老路),都很仔细的呈现每一个外遇案例的个别性,也很平实的细数当事人的复杂心情,不但显示了外遇的多元面貌,更拒斥将外遇一竿子打翻的道德义愤。 台湾的外遇论述一向假设出轨者是男人,这当然不表示女人比较少出轨,而可能是因为女人更仔细的维护自身的情欲空间,因此也较难进行研究,舶来外遇论述在这方面提供了可贵的数据。《秘密恋情:女人的外遇》以无数女人的心情故事同情的指出,女人常常被迫在婚姻中维持秘密的恋情,是因为她们往往在不够成熟时就进入了婚姻,后来个人的成长受到挫折时仍不忍割舍婚姻,秘密恋情于是成为她们得到肯定,维持自我的唯一出路。《秘密恋情》虽然同情女人的出轨但终究暗示这是「不得已的事」,相较之下,《每个女人都该冒一次险》的讯息就更正面了。这本小说虽然人物众多繁杂,但是全书对外遇在不同女人生命中的意义和影响进行细致呈现,再透过女主角的心情忐忑来带领女读者冒一次阅读的险,结尾的高昂气势算是众多外遇论述中的异数。 近期外遇论述的多元化、个别化和复杂化,肯定了新的论述位置,重新理解了外遇中不同主体位置的自主考虑,因而初步拆解了原有外遇论述中看来固定不变的因果报应原则,挑战了夹带道德和知识权威的单一论述观点,女性在出轨论述中的逐渐发声更积极的维护了女性情欲的言论自由。外遇论述的知识/权力攻防战于焉开展。 |